
期刊简介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季刊)创刊于1974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编辑部目前有4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三位专职编辑均是教授,并有两位是博士生导师。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医学专业性综合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已被《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收录。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主要刊登医学教育、科研、临床的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医学、民族医药、护理、检验、医技、药学、管理等与医学相关的学术论文。
20亿级国产创新药首仿争夺战
时间:2025-06-17 10:39:23
在中国医药创新的浪潮中,一场围绕20亿级国产自研创新药的首仿争夺战正悄然上演。这场对决的双方,一方是以首仿能力著称的正大天晴药业,另一方则是以原研药见长的微芯生物。两者的较量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产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仿制与原创的博弈、速度与深度的平衡。
政策红利与市场缺口催生首仿机遇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市场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扩张,肿瘤、代谢疾病等领域的需求缺口尤为显著。据行业分析,靶向这类疾病的创新药若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往往成为仿制药企业争夺的“黄金标的”。正大天晴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其2021-2022年连续斩获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重磅首仿,形成了“仿创结合”的独特打法。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快速填补临床需求,同时规避原研药漫长的研发周期——正如搭上高速列车,既能抵达终点,又省去了铺轨的时间。
微芯生物则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路径。其核心产品西达本胺作为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从实验室发现到获批上市耗时逾12年。这种“从0到1”的突破犹如攀登珠峰,虽然过程艰险,但一旦成功便能占据专利高地。截至2025年,该公司515倍的市盈率正是资本市场对原创性价值的认可。
首仿之王的武器库:速度与规模的交响
正大天晴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两个维度:仿制速度的“闪电战”与管线规模的“集团军”。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其累计获批16个首仿药,相当于每年为市场投放3-4个“即时解决方案”。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仿制药申报精准卡位专利到期窗口,比卡鲁胺片等品种的报产时间与原研专利失效期误差不超过6个月——这种时间管理能力堪比田径运动员的起跑反应,0.1秒的差距就能决定奖牌归属。
在产能布局上,企业构建了覆盖原料药到制剂的全链条体系。以正在申报的TQB2102为例,从临床申请到预计投产周期压缩至24个月,较行业平均缩短40%。这种高效转化能力使其能像“医药界的富士康”般快速实现技术落地。
原研守擂者的技术护城河
微芯生物的防御策略则建立在分子设计的独特性上。其产品线中的西格列他钠是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这种机制创新使得仿制者难以通过简单的分子结构复制实现等效替代。这就像试图仿造瑞士手表——即便拆解所有零件,仍难以复刻其精密调校的机芯。
企业的研发投入呈现“倒金字塔”特征:约60%资源集中于临床前阶段,重点攻克药物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这种模式虽然导致短期产出率低,但能形成持续十年的专利保护期。其与沪亚生物等国际伙伴的合作,则像在棋盘上布下“连环马”,通过海外权益授权分摊研发成本。
医保谈判下的双轨竞争
随着医保控费常态化,两家企业的生存策略出现明显分化。正大天晴的6个新药通过2022年医保目录形式审查,凭借首仿药的成本优势,其报价通常比原研药低30%-50%,这种“薄利多销”模式在基层市场尤其奏效。微芯生物则采取“价值医疗”路线,西达本胺通过纳入国家医保实现销量增长400%,但单价仍保持在高位区间。
在渠道建设上,前者依托国药控股等大型流通商实现快速铺货,后者则与顶级医院共建精准医疗中心。这种差异如同超市与精品店的定位——一个追求货架周转率,一个强调用户体验深度。
生物技术的次世代战场
当战局延伸至ADC、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竞争规则正在改写。正大天晴已有7款生物类似药进入临床后期,瞄准全球销售额TOP10的靶点;微芯生物则在西奥罗尼等产品中整合AI辅助设计技术。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在CAR-T领域的布局出现交汇,预示着未来竞争将进入“非对称战争”阶段——就像坦克与无人机的对抗,胜负标准已不在同一维度。
行业分析师指出,到2025年中国创新药市场将形成“双螺旋”格局:首仿企业通过快速迭代维持现金流,原研药企则专注突破性疗法。这种共生关系恰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与分解者,共同推动产业价值循环。
这场对战尚未出现绝对赢家,但已清晰勾勒出中国医药产业的进化路径。无论是正大天晴的“敏捷仿创”,还是微芯生物的“深度原研”,都在证明同一命题:在20亿级市场的角逐中,唯有持续创造医疗价值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当更多玩家加入战局,这场对决的经验或将写入中国医药创新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