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季刊)创刊于1974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编辑部目前有4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三位专职编辑均是教授,并有两位是博士生导师。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医学专业性综合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已被《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收录。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主要刊登医学教育、科研、临床的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医学、民族医药、护理、检验、医技、药学、管理等与医学相关的学术论文。
抗体偶联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3-12-22 15:58:56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我国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肺癌的85%~90%,且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较差1。为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新的治疗策略包括靶向、免疫以及不同药物间的联合疗法,已成为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并显示出持久的获益。无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大部分患者仍会产生获得性耐药,需要替代治疗。这使得靶向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开发成为急需,从而创建了高效低毒的抗体偶联药物(ADC)。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ADC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FDA已批准几种ADC用于治疗乳腺、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恶性肿瘤,其中一部分在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ADC的药物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ADC是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及小分子细胞毒性物质(也称有效载荷)构成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 抗体一般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长循环半衰期和低免疫原性的特点2。其作用主要是将小分子药物靶向肿瘤细胞,通过结合肿瘤表面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的靶点分子,直接抑制肿瘤细胞或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临床上常用的抗体大多选自人免疫球蛋白G (IgG)。
➤ 连接子是连接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稳定性强。主要分为两类:可切割的和不可切割的。可切割的连接子用于有效负载解偶联,其疏水性可在解偶联后,细胞毒性药物离开靶细胞并通过“旁观者效应”对其他附近的癌细胞发挥作用3。不可切割的连接子形成不可还原的键,可增加小分子药物在血浆中的稳定性,降低脱靶毒性的可能。
➤ 小分子细胞毒性物质是已被证实有抗肿瘤效果的药物,通过溶酶体作用在细胞内释放后杀伤肿瘤细胞,称为“弹头”或“效应器有效载荷”。具有可结合性、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在皮摩尔范围内含有足够的毒性和效力等特点4。
靶点选择的重要性及选择的策略和方法
靶点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合格的靶点需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高表达于肿瘤组织,低表达于正常组织;表达于肿瘤组织并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取决于细胞内转运的速率和途径5。目前作用于NSCLC治疗的ADC主要靶点有:HER2、HER3、TROP2、MET、PTK7、Napi2b、AXL、EGFR、B7-H3等,其他治疗靶点目前正在积极探究中。
➤ HER2是EGFR酪氨酸激酶家族的重要成员,HER2基因突变在NSCLC的发生率约2-3%6。此外,约有47%的HER2突变NSCLC患者在初诊或治疗过程中被发现存在脑转移7。ADC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拓宽了针对HER2靶点的治疗边界。
➤ HER3是HER蛋白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异常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有研究表明HER3在癌细胞存活和耐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约83%的NSCLC中表达,并且在EGFR TKI耐药后的NSCLC中表达显著升高8。而随着技术进步,靶向HER3的ADC药物逐渐显露实力。
➤ TROP2全称为人滋养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2,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与正常组织相比,TROP2 在各种人类上皮癌中表达更高,包括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9。主要通过调节钙离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及降低纤黏蛋白黏附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TROP2 高表达与NSCLC预后不良相关10。有研究发现,TROP2 在NSCLC中高表达11。
➤ MET基因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当HGF配体与MET结合时MET通路被激活,诱导其催化域内的细胞内酪氨酸残基同源二聚和自磷酸化,进而激活下游细胞内信号通路,包括MAPK 、PI3K/AKT等,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生存12。据报道MET在NSCLC中过表达频率较高,预示着不良的预后13。
小结
ADC在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晚期NSCLC的个性化和精准治疗提供了一种方案选择。但仍存在诸如半衰期短、DAR不均质、偶联位点杂乱等不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非靶向效应。相信随着对ADC研究不断深入和各学科技术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